close

馬政府上台至今將近半個月多,期間許多民生物資宣佈調漲,首當其衝的是油價
想當然爾,基本原物料價格都已調漲,許多東西都連帶受影響
就連大學學費也宣佈要調漲,而且漲幅較以往為大,部分系所甚至逼近10%
醫學院的學生有可能每年還要再多負擔七、八千元,家長們大呼吃不消

近來閒暇時常跟同袍聊這樣的話題:究竟我們要怎樣去因應未來這種高價格、高消費時代
而剛好又看到學費調漲這則訊息,稍微的去討論了一下
台灣的大專院校有七百餘間,但在生育率逐年降低的情況下,學子們逐年減少,遂發生供過於求的情況
說好聽一點,是學子們擁有多樣化選擇;說難聽一點,花時間去讀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根本是浪費生命!
這是台灣一種非常奇怪的社會型態,從小我們從大人身上接受的訊息就是: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
就像國高中時候我要幫忙我媽做家事,反而會挨她的罵,直呼我只要專心唸書就好,其餘事情她去處理就好

但是真的任何人都適合唸書嗎?真的只有讀書好嗎?


我想答案是否定的!

這是個文憑、證照的年代,凡事講求學歷、資格
同樣是求職者,即便能力相當,但一個是台大畢業,一個是某不知名私立大學畢業,公司老闆會用何人?
現在的學歷太好拿了,好拿到之前有考生才18分就有系所可以念,部分學校甚至還有招攬不到學生的情形
而又在考上大學任你玩四年的那種不知打哪來的心態作祟下
四年下來根本學習不到任何知識,因為本來該學習的時間全部拿去玩了
等到畢業以後,在職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;另外也有人繼續讀研究所,但還是同樣情況在輪迴
這何嘗不是社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包缚,然而真的每個人都適合這種模式嗎?

歐美國家重視的是個人技能,因為歐美強調社會分工
舉個例子,德國甚至還有專為汽車單一零件開設的專科學校,無怪乎他們汽車工業會如此發達
也並非沒人選擇就讀大學,而是在之前他們會很仔細的評估自己是否真的適合
或許進明星大學的門檻不高,但進去容易,卻很難出來,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學生真的夠資格、夠能力在畢業以後謀生
他們的觀念、社會型態是如此

台灣的教育呢?現在的大學生滿街走,畢業等於失業
路上隨便抓個大學生問四年下來他學到了什麼,一半以上絕對回答不出來,因為他們四年都拿來玩樂
資訊傳媒的進步,能讓學生們分心的外因越來越多,現在的學生不討論課業,只討論Online Game!
要怪誰?怪教育部嗎?怪的應該是全體人民的迂腐觀念才是!
教育部每年的預算都是有一定額度的,如果大專院校只有現在的一半,把結餘下來的預算全用來補助學雜費
還會有學費調漲讓人吃不消這回事嗎?

因應物價水準的提昇,學費調漲是必然的,一昧的凍結漲幅最後還是全體人民買單
但有些人並不會因為學費不調漲就繳得起,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是付不起(啊不然要怎樣,乾脆念霸王書好了...)
我覺得新聞台刻意去採訪那種民眾根本就是沒意義的,因為這已無關乎學費調不調漲,而是政府要如何把台灣的經濟帶起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璋 的頭像
    小璋

    水藍星球

    小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